English

五十年出版乐煞爱书人

1999-09-2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周英峰 我有话说

本报讯 “好书真是太多了,可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钱,真不知道该先买哪一本。”这是记者近日在书店听到的一位读者的抱怨。

的确,对于广大读者来说,无书可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在旧中国,半封建、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出版事业极其畸形和薄弱,即使到1949年,全国出版图书仅8000种,人均图书占有量也仅为0.5册。新中国成立后,图书出版业迸发出勃勃生机,一批深受人们喜爱的图书大量出版,如《毛泽东选集》、《红岩》、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等。但好景不长,文化大革命使共和国的出版工作步入困境,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,如1967年和1968年的图书出版量分别为2925种和3694种,图书品种非常单调,一批优秀的书籍也被禁止出版发行,广大读者基本上处于无书可买、无书可读的境地。

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读者的读书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进入他们读书生活的书籍,不但数量越来越多,品种越来越丰富,而且质量也越来越好,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。这一切都得益于在改革带动下的图书出版业的迅猛发展。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的数字,1998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30家,共出版图书130613种,总印数72.39亿册。现在,我国出版的图书包括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、邓小平理论著作以及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法律、文化、艺术等22个大类,每一类都有少则一二百,多则一两万甚至四五万种图书可供选择,每年出版图书的品种数都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30年图书品种的总和。与此同时,读者所接触到的精品图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,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雷锋日记》等书以其思想性和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,成为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前进的动力。前段时间组织的“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”、“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”等评选活动,选出了那些在方寸之间触动和影响了一定读者群的书籍,可以说正是广大读者对新中国50年图书出版成就的肯定。

目前,此起彼伏的“读书潮”构成了中国读者读书生活的宏观节奏,这除了因为读者能够买到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好的书之外,也是因为读者购买图书也越来越方便了。经过50年的改革和发展,一个健康的、开放的、有序的,以国营书店为主,多种经济成分、多种购销渠道和形式并存的发行格局已经初步形成。到1998年,全国共有图书发行网点79869处,图书发行网络已经遍及全国城乡,过去图书销售只限在城市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。除了新华书店这个发行主渠道之外,集体、个体、书摊、书亭的数量大增,仅北京就有国林风、风入松、西单图书大厦等一批大型书店和难以记数的小书店及书摊,几乎遍布每条街道。随着图书市场进入买方时代,书店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,纷纷完善书店服务,提高书店信誉;同时还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购销形式和渠道,如寄销、邮购、读书俱乐部、网上书店等,现在的读者越来越享受到“上帝”的待遇。

如今,“书荒”已经成为逐渐被人们淡忘的久远年代的离奇古怪的传说,读书也已逐渐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随着读者拥有的自主选择空间越来越大,读者最发愁的已不再是到哪里去找书读,而是面对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难以做出抉择,而且这种决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好的负担。这恰恰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新中国图书出版事业50年的辉煌成就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